在武昌接见了全国的省级官员后,柱登船启程,去了荆州府。
荆州,楚文化的发祥地,天下九州之一。
楚国都郢400余年。楚灭后,秦属南郡,定治江陵,故常以南郡喻荆州。
南北朝时,齐和帝、梁元帝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。
柱到了荆州,主要是实地考察,泄洪四县的具体情况。
长江出三峡之后,一路奔涌向东。
然而,流经荆州的地界之后,长江变得蜿蜒曲折,水流趋缓。
水流慢了之后,从上游带下来的泥沙,也就慢慢的淤积了下来。
时间一长,长江荆州段的河堤,便高于荆州府的城墙了。
每年的汛期,黄河的开封至归德段,少有不溃堤之时。
荆州的江堤,也是三年一小警,五年一大警,从来就没消停过。
到了荆州之后,柱刚下船,就去了荆江大堤。
登上大堤之后,嚯,正值盛夏的长江,已经发了大水。
江水铺天盖地而来,咆哮着,滚滚向东。
柱转身一看,好家伙,整个荆州府都在大堤之下。
这要是溃了堤,那还得了?
柱沿着荆江的土堤,走了很长一段,越走心情越沉重。
这种不顶用的土堤,在和大洪水的对峙时,根本就防不住管涌。
难怪,最近十余年来,荆州被淹了三次之多。其中,最危险的一次,城墙都险些泡塌了。
实地看过大堤之后,柱已经下了决心,就算是不迁都于武昌,荆江分洪也是势在必行。
这个时代,受限于防洪观念和技术的双落后,分洪区的设置,其实很好的解决了上游的洪水,长期泡堤的大问题。
长江的特大汛期之时,上游的洪水不断涌来,下游的洪水却泄不出去,两下相持,就形成了特有的奇观:长达两个月的洪水泡堤期。
到荆州的第二天,柱就带着警卫标的人,进入到了预定的泄洪区内。
按照柱的初步计划,初拟的泄洪区,为四个县。
但是,经过柱的实地考察,枝江县的地势较高,并不适合为泄洪区。
从西边的松滋县,一路到最东边的监利县,柱总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